于是,我们天然的就会认为,那里是美食的原产地,那里的这些美食会更正宗、更好吃。
这种想法大多数时候都没错,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美食,它们跟名字前面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名,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。
今天,小编就和大家好好聊下那些“伪造户籍”的地方美食。
NO.1杭州小笼包
老家:嵊州
这么多年以来,我一直以为我吃的是杭州小笼包,后面才知道,其实我吃的是嵊州小笼包。
因为担心家乡没什么名气,加上“嵊”字太生僻,俗话说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的杭州却广为人知,为招揽顾客,便采用了“杭州小笼包”的招牌。没想到这个招牌还真引来了食客,由此在外闯荡的嵊州同乡便将错就错,之后都将店名命名为“杭州小笼包”,因此,“杭州小笼包”就成了“嵊州小笼”代名词。据统计,目前,近1/10嵊州人在卖包,光北京就有2000多家。
说起嵊州小笼包的历史,最早可追溯到大禹时期。据清《嵊县志》记载:“甄山,在县北十里,传大禹遗迹,俗呼石蒸笼,亦名甑石,其地有禹妃祠。”当地人说,传说,当年大禹在剡溪治水,禹后女骄就在县北十里的甑山上蒸馒头,为大禹提供三餐所需,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,女骄蒸制的馒头就撒落在了甑山剡水之间,化为今人看到的拳头大小的禹余粮,也就是现在俗称的石馒头。后人受此启发,用面粉做成了小笼包,成为民间美食。
1933年,由杭州知味观回嵊州的陈东升在市心街开出了第一家小笼馒头店,“嵊州小笼包”的时代由此开启,继而又被走南闯北的嵊州人带到了全国各地。
历经多年的发展,嵊州小笼包随着天南地北闯世界的嵊州人在全国各地“四处开花”,甚至走出了中国,走向了全世界。从东北到海南,从港澳到新疆,再到东南亚、美国唐人街,都能看到嵊州小笼包店的身影。
NO.2正宗安徽牛肉板面
老家:河北
正宗安徽牛肉板面,其实是河北国际庄特产,能8元吃一碗,也能豪华到2万。
明明是安徽牛肉板面,为什么却成了石家庄的美食,当然全国人民不明白,安徽人也不明白——毕竟安徽人也不怎么吃牛肉板面。
不过卖板面的的确有很多安徽人,特别是你去个板面摊或板面店,总能看到正宗安徽牛肉板面的招牌,有的还要加个“太和”二字。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,这大概就是板面的发源地了,不过如果真去了太和县,大概能看到的只是羊肉板面。
其实,这个所谓的牛肉板面是安徽的太和板面在石家庄本土演化的成果,就好比是英国的殖民者把英语带到了印度变成了“咖喱味英语”这种印度英语口音已经很独特了跟英语已经有了很大区别。魔幻的点在于每个人都说自己是“正宗安徽牛肉板面”,就好像那个操着咖喱味英语的阿三说自己是正宗伦敦音一样。
NO.3澳门豆捞
老家:杭州萧山
去了澳门你就会发现,澳门没有澳门豆捞,他们只有海鲜火锅。而澳门真正有名的小吃是猪扒包和蛋挞,味道很正。
真的被骗了好多年啊!没去过澳门之前,对澳门的印象都是装修金碧辉煌的“澳门豆捞”。
结果发现,澳门豆捞不仅和豆制品没什么关系。澳门豆捞,总部在杭州萧山,老板一心想暴富,店面是dollar英译,寓意着不仅能捞到,锅里的丸子、虾滑、海鲜,还能捞到财运、运气。
2003年4月,第一家澳门豆捞火锅店在杭州开业,那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,经济开始迅速发展,开始有更多宴客需求的中国人发现了这个无论从名字、概念还是形式都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火锅,澳门豆捞由此在大江南北迅速火了起来。
NO.4重庆鸡公煲
老家:上海
重庆鸡公煲在重庆根本没有几家,那是因为它压根儿就不来自重庆。其实,重庆鸡公煲是一个叫张重庆的福建人在上海开创的,跟雾都重庆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鸡公煲是重庆烧鸡公和重庆干锅鸡在外地的杂交变种菜品。以浓香滑嫩,入味彻底,形式新颖见长,口味可根据各地需要可调,分微辣、中辣、重辣各味型。
开重庆鸡公煲,只要你有良心,食材新鲜、烹饪手艺精湛,就能做出好味道。产地虽不一定是重庆的,但是要现吃,不好作假。
重庆鸡公煲明码标价、童叟无欺,小份二三十,大份三四十,每个地方稍有差异,只要知道鸡多少钱一斤,基本能知道成本。
NO.5韩国烤冷面
老家:鸡西
南方夜市小吃摊上经常能看到东北烤冷面,偶尔也会写成哈尔滨烤冷面。但是东北烤冷面摊上,通常会写着几个大字“韩国/朝鲜烤冷面”。
事实上,真正的朝鲜冷面是面条,而东北烤冷面是起源于东北的面片,能加鸡蛋加肠,和鸡蛋灌饼是近亲,根本不是一个东西。
可以说,烤冷面的历史,最多不超过三十年。
美食纪录片《街头美食斗士·哈尔滨篇》的开头,韩国美食家白钟元就在哈师大的夜市,第一次品尝了一份加牛肉、土豆丝的烤冷面,并对此赞不绝口,也间接证实了烤冷面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发明,并非源自韩国。
哈尔滨冷面非常出名。出了东北,烤冷面的金字招牌就由“正宗韩国烤冷面”变成了“正宗哈尔滨烤冷面”。那烤冷面是起源自哈尔滨吗?
这种可能性不大,更广为流传的起源地是黑龙江省密山市的鸡西。发明的过程也一如既往地巧合随意——上世纪90年代,一位小吃摊摊主将自己日常吃的冷面放在炭火上炙烤(也有说油炸),再刷油刷佐料,竟然意外地好吃,便流行开来,甚至带动当地冷面增产30%,这种说法甚至得到了官方“盖章”。
NO.6海南椰子鸡
老家:深圳
椰子是海南特产,但椰子鸡,可是深圳名菜,一种用椰子水做锅底的鸡肉火锅。
椰子鸡在深圳拥有崇高的地位,甚至被冠以“市菜”的尊贵头衔,和奈雪の茶一起,算是深圳文化输出的两大主力。
在深圳,方圆5公里内88家,全市不完全统计2200多家,但本土不产椰子不产鸡,椰子用的是海南的,鸡用的也是海南文昌鸡。文昌鸡也不是一般的鸡,乃鸡中凤凰,自然也不是那么易得的食材。在海南,若说文昌鸡排第二,没有哪个动物敢去争第一,皮薄个小是最大的特点。
其实,这种火锅的来历,其实和经济特区的背景息息相关——发明椰子鸡的人,是一位海南长大的、来深圳创业的马来西亚华侨。
他开的店叫“肥佬椰子鸡”,也是深圳第一家椰子鸡店,在文锦渡坚守了三十年,最开始的食客以香港人为主,现在的客人也大都是老主顾,是深圳少见的进门默认说粤语的餐厅。
然而“肥佬”并没有奠定这道菜在深圳的江湖地位,把椰子鸡推向舞台中心的,是深圳最大的椰子鸡连锁品牌“润园四季”。
和其他的连锁店不一样,这家店的人气已经难以用排队的盛况来衡量。它已然成为了这座城市餐饮行业的门面担当——如果你来深圳探望朋友,八成会被邀请到这里吃饭。
NO.7兰州拉面
老家:青海
兰州拉面大概是唯一一家能和沙县小吃争门店数量的品牌了。我从小被熏陶的是,兰州的名片是一碗拉面和一本《读者》。
其实兰州是没有兰州拉面的,但有拉面,他们叫做牛肉面。如今大街小巷的兰州拉面大都是青海人开的。
1988年,一位来自青海化隆的农民听说南方的穆斯林吃不到正宗的清真餐,于是带着自己的积蓄来到厦门开了第一家兰州拉面店。因为兰州牛肉面在当时的西北已是响当当的照片,如果取名化隆拉面的话可能没一个人听说过;于是,这位首开先河的化隆人将自己的拉面店命名为“兰州拉面”,并常常在店门口表演拉面绝技,很快取得成功。
大批化隆同乡听说其成功经验后,纷纷效仿,在全国各地开设“兰州拉面”;就这样以点到面,迅速扩张全国。据不完全统计,化隆人开的兰州拉面,已经遍及全国31省市,共1.8万家。可以说,兰州拉面之所以在全国发扬光大,靠的都是青海人。网友总结的“青出于兰”,不无道理。
NO.8台湾手抓饼
老家:山东
台湾手抓饼,出口转内销典范。台湾真的没有手抓饼,它在宝岛的真身,是轰轰烈烈的五个大字:天津葱抓饼。
2001年,在台北永康街,原有一家做鞋的店铺。老板是个外省人,碰巧那年飞大陆游山玩水,在天津邂逅了令他神往不已的美食——济南油旋。他发现,这油旋饼看似简单,制作起来却很考手艺,整张饼因分层起酥而松脆无比。这,是当时宝岛台湾没有的味道。
这位老板回台北后,简化了油旋的制作手法,让饼面变大、层数减少、变得蓬松,再加入当地人喜欢的椒盐味,“台湾手抓饼”的雏形就诞生了,并取名叫天津葱抓饼。
不出老板所料,“天津葱抓饼”果然一炮而红。台北永康街,本就食肆林立,这回有了新晋网红美食,还是全新口味,更加人满为患了。
13年以台湾小吃身份重回大陆,不仅将它改名为“台湾手抓饼”,还请周杰伦做代言。那时候,“台湾小吃”在大陆并不多见,新鲜感+明星脸=流量密码,“台湾手抓饼”立刻占领了大街小巷。
一张饼,从山东到天津,跨洋过海去了台湾,又回到大陆。这感觉,仿佛是乱点鸳鸯谱,却结下好姻缘。
NO.9温州大馄饨
老家:台湾
谁能想到,温州大馄饨,这是台湾小吃,而温州只有小馄饨。
那么,台湾的馄饨为啥冠个温州的名呢?
早期台北中华商场内有位外省妈妈,因那位妈妈来自温州,于是,大家都称她“温妈妈”。温妈妈早年随国民政府撤退来台湾,后来无法回到故乡,就在台湾做起馄饨的生意,1949年于台北西宁南路63号开设“温州大馄饨之家”,就是“台北市第一家”温州大馄饨店面,现今已传至第三代。
而馄饨并非温州的特产,温州当地只有“小馄饨”,是温妈妈来台湾后,为区别食物种类等原因,改成了大尺寸馄饨,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“温州大馄饨”。
NO.10扬州炒饭
老家:香港
扬州有丰富的饮食文化,淮扬菜因为其精致、优雅、内涵丰富,常常成为国宴的不二之选。
在扬州名震四方的美食中,扬州炒饭成为了全国上下大江南北炒饭的标志,提到扬州,首先想到的是扬州炒饭,提到炒饭,首先想到的还是扬州炒饭。
倒不是说扬州没有任何一家扬州炒饭的店面,而是第一扬州炒饭不是扬州人发明的,第二扬州人可能自己也没吃过扬州炒饭。
那么扬州炒饭是怎么来的呢?
这是1984年出现在香港粥面粉食里的扬州炒饭配料指南。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,第一个做出扬州炒饭的是福建人,然后才流传于粤语地区,而扬州两个字,据说最初也不是指地名,而是叉烧和海鲜的统称。
不过演变到今天的扬州炒饭很讲究的,要有虾仁、鸡腿肉、火腿肉、松子、青豆、鲜笋、干贝、青椒、胡萝卜、黄瓜、葱花、黑胡椒、酱油等等,不花个百八十块钱连味儿都闻不到~